Z世代の实境元宇宙
参选测评丨昆明《三更2》- 保留、融合与凸显
作为《三更》的续作,该作不仅保留了前作主体框架,灯光、音效和场景等硬件制作亦存在大幅提升;表演融入了声光电元素,玩法则同样颇具代表性。考虑到这些因素,本篇测评将从剧情、造景、表演和游戏性入手,并将重点放在对该作游戏性的深入分析上。
剧情 | 殷府前尘

造景 | 复现生活气息
《三更》的殷府是一座荒废老宅,而《三更2》的殷府仍有人居住,因此本作在造景风格上更具生活气息,反馈在技术上则是做旧量减少和软装量增加。同时作为一款热门系列的续作,场景的木构硬件在精细度上也与三年多前的《三更》有着明显的提升。
具体来看,因为有人生活,也就有人打扫,墙面、门窗和角落的各种老化、磨损、积灰和蛛网等场景时间沉积效应减少了,整体场景看起来更新。

再看硬装,可以看出门窗墙各色木构硬件的雕花部位多了,雕花也更精细了,走廊各处也被贴上了各色壁画,比较有趣的是,不少房间还使用了一种麻布包顶边的做法来丰富墙面。
对于本作的造景,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场景内出现的灯笼。因为在过往的古风主题中,要么是错用日本灯笼,要么是用了建国后才出现的大红灯笼,即便是形制用对了,也往往是通用货。
服化 | 考究精致
《三更2》内的演员无论服化非常精致,考虑到游戏中出现的人物皆身处清代,能看出创作者做了不少功课。
即便是【殷少爷】,游戏也没有直接套用“样板僵尸服”,而是在清代夏官帽和朝服的基础上手缠佛珠,颈挂朝珠,头发也换成了披散着的长发。
互动&演绎 | 各有千秋
作为一款主打玩法的密室逃脱游戏,《三更2》的表演偏重于互动而非演绎,游戏内包含4位真人演员,就个人体验来看,整场游戏表演元素的分布大致可分为10%声光、40%追逐、30%演绎、20%肢体和特技。
【殷老爷】作为殷府主人,既是负责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主NPC,也是玩家与其余NPC产生联系的搭桥人;【殷少爷】则会根据游戏进度表现为不同的状态,直至最终蜕变为《三更》中出现的版本。
【殷家姐妹】由于并非《三更》中姐妹那般怨念深重,因此在鬼点互动中起辅助作用,负责“心理输出”,她们的嗓音极富延展性与颗粒感,“半腰、贴耳、贴脸、锁喉”等动作花样百出。
当然在剧情演绎方面两位同样毫不逊色,特别是在游戏前期和结尾各上演的一段互动式合舞颇有记忆点,属于演绎和互动平衡的NPC。
必须要说明的是,瞳密室的声光电一如既往没有采用“随爆闪摆POSE留残影”的声光电表演路线,玩家映入眼帘的并非是一帧一帧的固定画面,而是一段又一段的连续表演,出色的效果也全部得益于演员借助自身扎实的基本功来完成高难度的肢体特技动作。
游戏性-角色 | 延续挑战
《三更2》的入场依旧延续了撞鬼系列的优良传统,开场后玩家会在笃笃木鱼声与清脆碰铃声的交织中走过宽窄不一的通道,扑面而来的焚香味代表着目的地的到达,即游戏起始之所。

游戏5人即可开场,第6个角色(即第2个女角色)的角色任务关联特定角色的淘汰,仅有一个固定单线,算是半白板角色上限可达8人,满人场将采用“5角色+1半白板角色+2白板”的玩家配置。
前三个固定单线都是与解密同开的并行式单线,随机单线也是与小演绎同开的并行式单线,这四条单线难度适中,游戏节奏舒畅。
但由于其余4条单线均为独行单线,且连续3个固定单线中打头单线为全局难度最高,甚至直接关乎到最终的成败,而被点名玩家进行单线时其余人更是只能等待,容易导致队友在同一个地点等待时间稍长,算是该作的一点遗憾之处。
游戏性-玩法 | 全面升级
迷宫地形玩法的全面升级是《三更2》游戏性大幅提升的核心。正是因此《三更2》变得更加耐刷。从昆明的情况来看,主题营业仅11天,就已经出现了至少22名多刷玩家及至少两名5刷玩家。
从表观数据上来看,《三更》的面积为300平,《三更2》的面积为320平。但《三更2》的改变不仅仅是面积扩大和地形复杂,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归于三大因素。

采用这样的设计意味着《三更2》能够在更大的场地面积下中设置更少的房间,走廊所占空间更大,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强。
其二为制图的新花样。前后有《瞳灵人》的保安室抄图,后有《三更》的单线取图二合一,到了《三更2》,制图的玩法再上一个新高度。
其三为灵活的气动门。在《三更》中单线的路线往往是固定的,复刷玩家就很容易记清,游戏的乐趣也就被降低了。
写在最后

本文谢绝未经EGA授权的转载摘编,如有需要请私信联络

